“戰略性忍耐”難成日本對華政策
  木春山
  最近,日本前外務次官、內閣官房長官參事谷內正太郎在發表演講時提出,日本對華應該採取“戰略性忍耐”政策,即日本避免對中國的所謂“挑釁”行動作出情緒化反應,日本也不進行不必要的挑釁。這一提議貌似能夠緩和中日關係,實際上卻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  據日本媒體報道,日本將新設“國家安全保障局”作為“國家安全保障會議”的秘書處,由谷內出任局長,而日版“國安會”效仿的是美國“國安委”——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曾在其中發揮重要影響。日媒還總結了谷內正太郎和基辛格的相似之處,比如,谷內也做過類似基辛格秘密訪華的事情——今年6月,日本政府派遣谷內秘訪中國,討論重啟中日首腦會談的可能性以及兩國釣魚島爭端的解決辦法,但無功而返。
  輿論認為,谷內正太郎是對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有認知、有判斷的人,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建議可以成為日本的對華政策。
  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,日方戰機未向中方通報即飛入防空識別區,就是日本不“忍耐”的例證。而目前日本國內的政治環境,則是日方不可能實施“戰略性忍耐”的現實因素,這並不以谷內正太郎的個人意志為轉移。
  此外,日本也是美國“亞太再平衡”戰略的重要支點。該戰略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國的發展,以此保障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既得利益不被挑戰。
  2012年以來,在釣魚島問題上,中國海監船、海軍艦艇、空中力量的常規巡航、巡邏,已打破過去數十年來的局面;中國最近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,更是打擊了美國和日本在本地區的戰略信心。這些變化,在美國看來已經改變了地區平衡局面。
  作為美國的小兄弟,如果日本在對華政策上實施“戰略性忍耐”,美國是不可能同意的。而已經被綁在美國戰車上的日本,過去很難,今後也很難擁有獨立自主的對華政策。
  所謂的“戰略性忍耐”,還帶有權宜之計的味道。“忍耐”只是“戰術性”的,針對的是一時一事,而不是找出問題的本質和解決問題的辦法。長期來看,這不利於日本確立正常的外交觀念,反而會使其認為因日本“遷就”中國,中國就應該在其他方面進行“補償”。一旦這種錯誤的外交觀念形成,錯位的外交模式定型,中日關係反而會面臨更錯綜複雜的局面,不可能根本改善。
  來源:2013年12月16日出版的《環球》雜誌 第24期
  《環球》雜誌授權使用,其他媒體如需轉載,請與本刊聯繫
 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f21fftr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